煤炭产量全球第一、火力发电量全球第一、风电装机容量全球第一、煤制油产量全球第一……
国家能源集团作为国内最大的一次能源供应企业,聚焦能源安全、绿色发展等领域,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,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、新兴产业培育壮大、未来产业布局启航,以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激发能源产业新活力。
一块煤连起“星辰大海”
我国石油少,但煤炭多。2023年国内原煤产量超47亿吨,国家能源集团产量占到6.2亿吨。
国家能源集团董事长刘国跃认为,对于煤炭行业而言,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强化科技创新支撑,推进煤电清洁化利用,推动煤化工向高端化、多元化、低碳化发展。
——稳步推进智能化煤炭开采。
目前,国家能源集团已建成智能化煤矿39处、智能化采煤工作面193处、智能化掘进工作面265处,正逐步实现智能矿山系统化、井工采煤少人化、露天采煤室内化、高危作业机器人化。
——推进煤炭高效清洁利用,力争将每一块煤“吃干榨尽”。
走进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煤炭间接液化示范项目厂区,现代化大型能源企业的壮观景象扑面而来。这是世界上单体规模最大、投资最多的煤制油项目。
沉睡亿万年的煤炭进入煤制油生产系统后,能“由黑变白”制成化纤做衣服,能做成餐盒等食品包装,还可用于制造医用缝合线,甚至连起“星辰大海”——液化成油助火箭上天、送船只出海……
刘国跃介绍,国家能源集团正推动煤化工从单一油品和聚烯烃产品向“油-化-新材料”产品体系转变,目前生产销售各类油化品及副产品200余种。
——加快煤电产业绿色低碳转型,完善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体系。
“十四五”以来,国家能源集团机组供电煤耗下降5.5克/千瓦时,建成锦界电厂、泰州电厂、大同电厂等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,推进世界首台百万千瓦机组全碳捕集研究示范项目。
下一步,国家能源集团将不断突破煤炭加工转化技术、煤电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,布局煤基特种燃料、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、高端聚烯烃、高端碳素材料等先进煤化工项目,为我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探索新路径。
一滴水迸发“最大潜能”
翻过海拔4300米的黑土山垭口,便来到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拉加镇。红色砂砾岩山体层峦叠嶂,高原峡谷间黄河随山势蜿蜒曲折,黄河上游在建海拔最高、装机最大的水电站——国家能源集团青海玛尔挡水电站便坐落于此。水电站装机容量232万千瓦,是国家实施“西电东送”和“青电入豫”的骨干电源点。
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,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。
未来,国家能源集团将以玛尔挡水电站为依托,发挥周边新能源资源优势,配置各类可再生能源3000多万千瓦,打造清洁能源一体化基地。
水电是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支撑,也是国家能源集团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规划建设大渡河、开都河、伊犁喀什河、金沙江等六大清洁能源基地;在运水电站150多座、装机1800多万千瓦;在建常规水电站10个、装机1000多万千瓦、在建装机规模位居国内首位……
扎根雪域高原,奋战大江大河。国家能源集团开工建设一批精品水电工程,实现玛尔挡、旭龙、双江口等工程全面提速。
4月9日,国家能源集团大渡河金川水电站鱼道隧洞浇筑完成,全长5000多米,能帮助鱼类上溯洄游,是目前亚洲最长的仿生态鱼道。
一直以来,国家能源集团坚守“大开发、大保护”的生态底线,致力于维护流域特有水生种群原生环境,保障生态系统多样性、稳定性、持续性。
刘国跃说,集团面向世界科技前沿、国家重大科技需求,加快能源科技自立自强,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之路,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,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。
一阵风点亮“万家灯火”
沿着河西走廊北上,一排排风电机组迎风旋转,将风能转化为“绿电”点亮万家灯火。
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,国家能源集团便着手风电领域的研究与布局。1991年,在新疆达坂城区建成国内最早的风力发电场,被称为我国风电发展的“摇篮”。
内陆与海上共进。“十四五”以来,国家能源集团布局东南沿海大型海上风电基地,打造江苏、山东、浙江3个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,实现了海上风电规模倍增。
2023年,集团新能源装机达到9600多万千瓦,其中风电在运装机突破6000万千瓦,持续保持世界第一。
今年4月2日,首批1万尾大黄鱼鱼苗成功“入住”全球首个漂浮式风渔融合平台——“国能共享号”,这一融合发展新模式开启“新能源+”立体化开发的新篇章……
大力推动风电产业发展,加快开发光伏、氢能、储能等新能源,一个个新能源标志性项目,展示着国家能源集团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实践与探索。
“发展新质生产力,是当前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。”刘国跃表示,国家能源集团将在传统产业高端化、智能化、低碳化、谱系化发展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质量发展上同步发力,加快形成综合现代化产业发展新格局。